基于电能与热能耦合输入的能量效率模型及应用-k8凯发

 基于电能与热能耦合输入的能量效率模型及应用-k8凯发









基于电能与热能耦合输入的能量效率模型及应用

发布时间:2025-04-23    来源:瑞麟氢能   关键词:工业电解系统,电解技术,碳中和,

在工业电解系统中,能量效率的优化常涉及电能与热能的协同输入。本文针对热电耦合场景下的效率计算模型展开分析,重点阐述外部热源参与时的热力学条件与定量评估方法。

一、热电耦合效率模型(情况4)

核心方程:

该模型适用于大功率单电解室、短电解槽等需外部供热的场景,其特点为:

1. 能量输入构成:

2. 可逆基准:

3. 测量要求:必须精确量化外部热源输入的热量值

二、外部热量计算与热功率测定

通过水介质传递热量时,采用以下热力学公式:

该方法的有效性依赖于温度与流量的实时监测,例如在铝电解槽中,温差监测精度需达±0.5k以保障热平衡计算误差<3%。

三、热力学约束条件

系统运行需同时满足两个基本条件:

1. 电化学启动阈值:

2. 热力学平衡条件:

当发生吸热反应(△t<0 )时,外部热量输入需补偿系统的吸热需求。如图所示,随着(qinput)增加,效率曲线呈现先快速上升后渐趋平缓的特征,拐点对应热-电输入的最优配比。

图:热力学效率图

四、效率与能量输入的定量关系

1. 纯电能输入场景(qinput=0)):

   • 效率方程退化为模型:

   • 需通过提升电压补偿热能缺失,导致效率降低

2. 完全可逆条件(效率=100%):

   • 总能量输入需达到285.84 kj/mol

   • 实现路径包括:

     ◦ 电能单独输入:

     ◦ 热-电组合输入:

五、关键参数与工业应用

该模型已成功应用于:

• 高温电解制氢系统:通过余热回收使综合效率提升12-15%

• 铝电解槽热平衡调控:优化炉帮厚度使电流效率提高2-3个百分点

• 质子交换膜电解器:指导膜材料的热稳定性设计

结论

本文建立的热-电耦合效率模型,通过量化外部热量输入与电能消耗的协同作用,为工业电解系统的能效优化提供了理论工具。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非稳态传热、多热源耦合等复杂场景下的模型拓展,推动电解技术向碳中和目标加速迈进。

资讯来源:瑞麟氢能

免责声明: 本站内容转载自合作媒体、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,转载此文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,但这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本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,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。本站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,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。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、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,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。

下一篇:暂无
【返回列表】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