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内首个可持续航空燃料专业技术机构在成都揭牌
7月1日,中国民用航空局第二研究所(以下简称民航二所)可持续航空燃料中心(以下简称saf中心)正式在成都挂牌成立,这是国内成立的首个可持续航空燃料专业技术机构,标志着我国在可持续航空燃料(sustainableaviationfuel,以下简称saf)研发与应用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。
据介绍,民航二所saf中心将全面协助民航局开展saf相关政策研究,推动建立包含产品、质量控制和可持续性评价的saf标准体系,牵头建立中国自主的航空燃料可持续认证体系(cscs),解决我国民航业saf发展的卡点,并开展工艺技术的难点问题研究,目前正建设小试、中试装置以及催化剂预评价平台,打通原料工艺、适航审定和可持续认证三座桥,为saf发展提供中国的k8凯发的解决方案,推动产业链快速发展,促进民航业深度脱碳和能源低碳转型。
据统计,我国民航业97%以上的碳排放来自航空燃料的使用。saf以可再生资源和废弃物为原料,不仅同时符合航空安全适航标准和可持续性评价标准,还兼容现有航空器和民航基础设施,与传统航煤相比,至少减排10%以上的航空燃料,因而被认为是目前航空业大幅度降碳的唯一手段。
当前,国际民用航空组织(icao)、国际航空运输协会(iata)、欧盟、美国、英国、新加坡等国家/地区都在积极推动saf的应用。saf成为全球航空业竞争的新焦点。全球使用了saf的航班已经超过75万架次,全球包括在建的saf生产设施达313个,产能约8251万吨/年。
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民航市场,预计2030年客机总量将突破5000架,航煤消耗量预计超过5000万吨。按照icao设立的2030年5%的saf使用目标,届时我国saf年使用量可达250万吨。作为民航业的新质生产力,目前saf产业链尚未完善,尤其在原料、炼制和可持续认证等方面存在短板,严重制约了我国saf的规模化应用。
自2009年开始,民航二所就已开始布局saf的相关研究工作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,促进民航低碳转型,十五载栉风沐雨,saf中心的挂牌成立为全面开展saf的政策、标准、可持续认证以及原料工艺技术研究开辟新天地,必将成为中国民航绿色发展的一张亮眼名片。
资讯来源:四川观察
免责声明: 本站内容转载自合作媒体、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,转载此文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,但这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本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,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。本站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,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。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、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,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。